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請移至圖上,瀏覽局部細節。
世界宗教博物館

《聖經》是基督宗教信仰的依歸與根本,至今有超過10億人,視《聖經》為精神糧食。而以《聖經》作為題材的繪畫藝術,在長達近二千多年各地藝術家的激盪與創作,以及教會和宮廷的贊助下,《聖經》繪畫不再僅是宗教典故與教義的傳播,更藉由精湛的視覺藝術呈現,傳達出故事中的戲劇性與神聖意涵。2007年世界宗教博物館曾以「聖誕圖:一幅畫的故事」特展,帶領觀眾以多面向探尋宗教繪畫中的信仰精神。2017年,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奇美博物館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合作,再次舉辦《聖經》繪畫特展,透過36幅作品,介紹經典故事、藝術風格及與信仰的交流對話。

《聖經》包括〈舊約〉與〈新約〉兩部分,以耶穌的誕生為分界。〈舊約〉記述以色列先民數世紀的歷史,強調上帝與特定選民間的關係;〈新約〉則記載耶穌的生平事蹟,著重耶穌對世人的愛與救贖。因《聖經》內容豐富且多樣,不僅為宗教藝術的表現與詮釋注入多元化的想像,並創造出高度的藝術與美學價值。透過繪畫,引領觀者從不同角度進入《聖經》的世界,既富涵傳播信仰的能量,亦深具美感與文化的底蘊,讓藝術與宗教相輔相成。

本展分為二大區域:一是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繪畫作品展示區,依循著《聖經》向世人展現的漫長信仰旅程,引領觀眾沉澱於《聖經》故事中的歷史傳統、神學意義與藝術表現;二是以「愛與光」為主題的多媒體互動展區,隨著光線與音樂,進入觀眾參與分享的「光之樹」,彰顯愛與真理的追尋,既是人類宗教信仰的終極關懷,也是跨宗教對話的基礎。

“展區中的《聖經》章名、人名與地名等,在首次出現時,採用基督教與天主教通用譯名對照的方式,如:摩西(梅瑟),以便教友閱讀。”

《聖經》內容由「上帝的默示(默感)」而來,約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開始書寫,歷經一千六百年以上才成書,是翻譯版本最多,流傳最廣的一本書。其地域背景為現在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也就是加利利海、約旦河流域與死海一帶。〈舊約〉源於《希伯來聖經》,分為律法書、先知書及文集聖錄三個部份,以希伯來文和阿拉姆語撰寫,內容透過創世起源、人類先祖歷史、及以色列民族的發展,彰顯神的特質與人的困境;〈新約〉則以希臘文書寫,記敘在羅馬統治期間,猶太人耶穌的生平事蹟、門徒傳道的經歷、書信,以及關於末世的預言,以宣揚神愛世人的宗旨。本次展覽所選聖經故事繪畫,9幅出自〈舊約〉,24幅出自〈新約〉,3幅為基督宗教聖徒,都精彩詮釋了故事中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約400年間,歐洲藝術家在教會、權貴與皇室的委託下,不斷地從《聖經》中尋找創作題材,並針對典故與教義內涵進行分析與詮釋,然後再憑藉自身的藝術才能將經文故事圖像化。基督題材的藝術創作除具視覺美感外,更將基督宗教的信仰,透過畫面深植人心,達到傳播信仰與深化靈修的作用。藝術家們在宗教繪畫上融合了典故的記載與自我的詮釋,讓世人不僅能具體化經文的內容,更啟發並提供後世創作者對宗教主題視覺創作形象的基礎。下方將簡述基督宗教繪畫中常見的表現題材,提供概括性的初步認識。
〈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分別記載了耶穌誕生的過程。依循神的旨意,透過聖靈降孕,馬利亞以童貞之身在伯利恆生下耶穌,標誌著基督宗教的緣起。耶穌誕生的景像常被描繪於破舊的馬槽中或岩穴內,除馬利亞和約瑟外,後來亦加入被指引而來的牧羊人等母題,此主題象徵著耶穌以謙卑的姿態降生於世,並開啟為世人贖罪之路。
《聖經》中並沒有特定的章節敘述此題材,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確立馬利亞為「神的承載者(Theotokos)」身份,肯定耶穌同時兼具「人子」與「神之子」的宗教意義,開啟聖母子的圖像題材,並在中世紀發展出強調母子間親情互動的表現,增加創作想像的空間。畫作中的馬利亞常略帶肅穆的祥和表情,暗示對日後耶穌受難與救贖人類意旨的領略,也使聖母成為基督宗教美德「慈愛」的象徵。
四部福音書皆記錄了耶穌受難前與門徒共進的最後晚餐。深知正面臨死亡的耶穌,在餐桌上預示了自己將在十字架上為愛捨命,並宣布當夜就要被門徒出賣的消息。藝術家們據此情節,描繪出神情忐忑的十二位門徒,以及從容無懼的耶穌,除構成富有戲劇張力的敘事畫作外,也藉此傳達耶穌的犧牲與博愛。
耶穌受難的過程在四部福音書中皆有敘述,從被剝去衣裳、戴荊冠、受鞭打與嘲弄、背十字架前往刑場,直到完成為世人贖罪的使命。早期基督宗教有關釘刑的作品,大多描繪耶穌仍活著的景象,藉此強調戰勝死亡的意涵,到十世紀下旬才有較多刻劃耶穌受難時身心所承受的痛楚,且已呈現死亡的樣貌,以強調耶穌作為人所親自經歷的一切痛苦,並引起信眾的共鳴與對耶穌犧牲奉獻的感念。
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受釘刑逝世後,信仰者將耶穌從十字架卸下並埋葬的內容,故常有卸下聖體或耶穌下葬等主題的描繪。卸下聖體畫面常呈現耶穌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的那一刻,聖母與追隨者哀傷沉痛的心情充斥著畫面,意味著經歷死亡的耶穌,是真正與世人同在並為人贖罪的救世主,同時也存在著對耶穌復活的虔誠等待。
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的神蹟,是〈新約〉中最重要的主題,也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除了向世人展示這是永恆生命的開端,帶來克勝死亡的光明和希望之外,復活的耶穌也曾親口允諾,將時時與信仰祂的人同在。此題材在藝術上的表現常以耶穌戰勝死亡之姿,走出墓穴或飛騰於半空中,一旁多有昏睡或目睹耶穌復活而受驚嚇的羅馬士兵。
基督宗教藝術常運用象徵符號與隱喻,表達神聖的教義,並提供解讀作品的線索,讓人更易於感受作品背後複雜又深刻的寓意。例如畫作中的十字架、羔羊、鴿子、百合花等,皆是基督宗教裡常見的象徵符號。
象徵著耶穌的誕生,是〈新約〉中關於耶穌降生後,指引東方賢士前往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恆,找尋並朝拜聖嬰的特殊光體。占星術士認為,天上燦爛的星體與世間聖人或帝王有一定的關係。亦被稱為聖誕之星或耶穌之星。
羔羊在〈舊約〉中,常是祭獻的犧牲。以賽亞先知將救世主比喻為溫順、謙卑與服從主人旨意的羔羊,讓具備這些特質的耶穌被稱為替人贖罪的「神的羔羊」。耶穌亦將自己比擬為牧羊人:「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十字架,是基督宗教最為人熟知的印記。在古代是一種刑具,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犧牲與大愛,後來成為光榮的標記。歷經長久演變,十字架形狀略有不同,也各具意義。若十字架上有被釘的耶穌像,稱為「苦像」。
基督宗教藝術中常可見鴿子形象的運用,在「天使報喜」,這一預告救世主耶穌將降生的主題中,聖靈(聖神)以鴿子的聖潔形象出現,傳達神的旨意。〈馬可福音〉中也寫到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時,聖靈如鴿,降在他身上。
耶穌被定罪後,羅馬士兵模仿羅馬皇帝在慶典時戴的冠冕,以帶刺荊棘編了一頂荊冠,以嘲諷耶穌所表明的君王身份。因此荊冠與十字架同樣被視為耶穌受難的神聖象徵,代表耶穌是至高無上的救世主,又是一位卑微的僕人。
骷髏頭除象徵原罪外,也代表對死亡的深層思考,意指唯有認知死亡的真諦,才更能有意義的生活。骷髏頭在《聖方濟》畫作中,代表領悟人終歸一死的道理,而於《懺悔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中,則表達對人生的反省和悔改。
繪畫中的百合花,和聖母馬利亞的關係密切,常可見到百合花拿在聖母手中或環繞在她四周,以象徵她的貞潔。此外,在耶穌復活的圖像中,耶穌頭部的一邊會出現一把劍,象徵祂的審判權柄,另一邊則出現百合花,象徵祂的聖潔。
〈舊約〉是從猶太聖典編輯而成,記載了神允諾給予猶太民族應許之地,始祖所經歷的遷徙、立國及返回應許之地的過程。展件所敘述的故事,從人類原祖父母亞當與夏娃因違背神的旨意,被逐出伊甸園開始,歷經墮落的後代被洪水洗淨,到神與四位猶太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摩西(梅瑟)的立約,最後呈現掃羅(撒烏耳)、大衛以及所羅門等三位以色列立國君王。藉由這些舊約題材畫作的展示,宛如閱讀猶太民族從部落到王國的發展史。

弗朗切斯科•索利梅納工作坊 Studio of Francesco Solimena
油彩、畫布 67.5 x 51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受亞伯拉罕之託而為以撒選妻的僕人,遇見正如自己所祈求的,願意打水給他與駱駝喝的少女利百加。光線投射在前景的三位人物,以利以謝的目光及男子的頭皆朝向位於較高處的利百加,帶出利百加將為以撒之妻的特殊身份。

不詳 Anonymous
油彩、畫布 73 x 60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埃及法老王下令屠殺猶太男嬰,而有個男嬰被母親藏在河邊蘆葦叢中,卻巧遇法老王女兒發現並收養,取名「摩西」,有「兒子、孩童」之意。畫面中身著華服的公主,邊聽著侍女的敘述,邊凝視著哭泣的嬰兒,流露出悲憫的神情。

(傳)弗朗西斯科•豐泰巴索
attributed to Francesco Fontebasso
油彩、畫布 114 x 97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同住一屋的兩位女子各產下一名男嬰,但其中一男嬰意外過世。兩人為爭奪活著的孩子為己所生,來到所羅門面前。所羅門下令將活著的嬰兒劈成兩半,而成功辨認出真正的母親。畫家運用光線及對角線構圖,帶出此故事的進程。

〈新約〉分為〈福音書〉、〈使徒行傳(宗徒大事錄)〉、〈保羅書信〉、〈大公書信(公函)〉和〈啟示錄(默示錄)〉五大類。其中四部福音書皆以記載耶穌生平事蹟為主,彰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並使信仰者感受、領略耶穌的犧牲與對人的愛。展件依循著福音書對耶穌生平的記錄,從降生、傳道、受難到復活升天四個階段,呈現耶穌如何以謙卑的姿態來到人間,向世人傳遞神的教誨,以及勇敢挺身接受苦難和死亡後,用復活來彰顯神的愛與救贖的過程。

路卡•喬丹奴 Luca Giordano
油彩、畫布 171.5 x 208 cm|世界宗教博物館收藏

牧羊人在伯利恆附近露宿時,天使告知他們救世主誕生的喜訊。他們立刻趕往城中找到約瑟、馬利亞與在馬槽中的聖嬰。畫面上方的天使手持寫著「榮耀歸於至高之神」的橫幅,劃破黑暗,讓榮光隨著歡躍的天使照耀聖母子。

尤斯‧范‧克雷夫工作坊 Workshop of Joos van Cleve
油彩、木板 25.4 x 20.2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畫中聖母身著皮毛內裏、珍珠繡邊的紅色斗篷。聖母子後方有一巾幔框架出人物中心,並分隔了室外風景,聖母幫聖嬰拿著盛有葡萄酒的玻璃杯,聖嬰飲用葡萄酒的表現形式並不常見,其象徵著耶穌將為救贖罪人,傾流聖血。

安東尼.勃瓦索 Antoine Boizot
油彩、畫布 162 x 125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畢士大池邊聚集了許多祈求病癒的病人,其中一位患病多年的人甫聽聞耶穌的吩咐,便不藥而癒。畫面中心的病人、耶穌與天使,三人雖擺出相似的手勢,但含意卻不相同,分別象徵遠離苦難的祈願、神蹟的授予和神旨的傳達。

聖徒是指受上帝恩典而榮升天堂的信仰者,用以形容堅守並履行基督教義的信徒,從早期基督宗教開始,便有對殉道者及使徒們的崇敬行為。但直到1234年,才在〈經典法〉中正式確立封聖儀式為教皇專屬之權限。基督宗教繪畫中所描繪的聖徒,反映出中世紀逐漸發展的聖徒崇敬風氣與聖徒文學,隨著此類文學的彙整流通,也帶動了世人對聖徒生平的興趣。本區展出施洗者約翰、聖塞西莉亞(則濟利亞)與聖方濟等聖人的宗教畫,其背後的故事,對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胡塞佩‧德‧里貝拉工作坊 Atelier de Jusepe de Ribera
油彩、畫布 126.5 x 98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手持十字架的施洗者約翰,溫柔慈愛地懷抱著一隻小羔羊,除藉此呈現施洗者約翰與耶穌親密的關係外,也同時影射施洗者約翰所說的:「看啊,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傳達出應仰望降生為贖罪羔羊的神之子耶穌。

科內里斯‧德‧巴艾吉爾一世與法蘭斯‧法蘭克三世
Cornelis de Baellieur the Elder and Frans Francken III
油彩、木板 63.7 x 49.2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聖塞西莉亞被視為音樂家的主保聖人。她說服丈夫尊重其一生守貞的誓言,並讓丈夫與小叔一同皈依為基督徒,後因埋葬殉道者屍體而被捕殉道。畫面呈現聖塞西莉亞在演奏音樂的同時,天使們也手持樂器從天而降,一起合奏。

(傳)奧拉齊奧‧德‧法拉利 attributed to Orazio de Ferrari
油彩、畫布 96.3 x 77.6 cm|奇美博物館收藏

聖方濟又稱亞西西的方濟各,熱愛自然且可與動物交談,因此成為自然環境的主保聖人。交抱雙臂,仰望上天的神情表現其信仰的篤誠,而身旁的十架苦像影射他領受耶穌五聖痕的神蹟。書與骷髏頭,則是靜修苦行的象徵。

  • 展期|2017.11.16(四)-2018.3.04(日)
  •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7:00(每週一及除夕、大年初一~五休館)
  •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六樓特展區
  • 館址|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永和比漾廣場旁)
  • 票價|100元
  • 定時導覽|週二至週日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