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世稱觀世音菩薩,梵名稱為Avalokiteśvara,藏文「多羅Tara」、日文「観音聖者Kwannon-Sama」。觀音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聞聲救苦、不稍停息,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的菩薩;歷二千年來觀音信仰從印度、西藏到中國再傳日本,幾乎遍及亞洲,受到人們的崇敬與禮拜,慈悲與智慧的願力深植人心,是最為人熟知和最受歡迎的佛國菩薩。
歷代出現的觀音化身及其造型多不勝數,永遠的以慈目關照與守護一切眾生,法門廣大;也就是說觀音化現時,雖有不同的手印、持物、形相,觀音救難時的形貌則大致相似。不過觀音到底是男相或女相?卻是令人興味的問題。佛及菩薩本無性別之分,大悲亦無分別心,所以不分男女之相;但為隨機度化眾生,觀音的傳統形像見之於雕刻、繪畫的是相貌莊嚴、圓厚、自在的印度君王相,若是以女相出現,則多具有東方女性秀慧、仁慈和尊貴優雅的特色;也就是說普門示現:眾生有任何的需求、應以那一種性相身份得度,觀音即示現出何種身相來救度。
在佛教經典中,流傳普及的《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是觀音信仰及造像的主要根柢;原來普門品釋說兩部分內容,一是觀音化現天人諸相以度化眾生,一是觀音救苦救難的情境,體現的不只是「聞聲救苦」施無畏、無所恐懼的力量,觀音成為諸佛、諸種理想的象徵化身,圓滿、智慧與慈悲的大乘德性,提供給我們對觀音哲學多義的認識而超越時間與文化的界限。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創建,始自心道法師的意念,本著佛家弘法度世的慈悲心,傳播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得度」,發願圓融世界各正信宗教及民間信仰,以博物館事業為入世的媒介,表現人類生命的智慧,使普世皆得「種福田、開智慧」的因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大慈大悲的精神。因此,本館在茲念茲,籌備規劃「觀音特展」有年,終於2009年11月因緣俱足,舉辦「慈悲˙自在─遇見觀音」特展,配合展出並出版專輯即以展示主題解說與展示文物聖像為架構內容編輯而成。
我們從觀音的名號、藉佛經典籍說明觀世音的本願、身世來歷以及形象的「聞其名」介紹開始,再進入「現身」以漢傳佛教系統的八種觀音造像經典類型:蓮華手、施無畏印、楊柳、水月、白衣、送子、魚籃、南海觀音等及其發展概說;第三個主題是「造‧化」,說明觀音信仰中土化、聖地及形象女性化的緣由與轉折;第四個主題「觀音媽」是討論台灣觀音信仰的發展與造像。依序展出40多件精選觀音雕像、圖繪,並輔以科技媒體來呈現觀音的慈悲與智慧;最後特設有「祈願與回向」區,讓觀眾以祈願卡傳達祝福的心願,並贊助遇見觀音的喜悅。
觀音特展以本館典藏的歷代觀音雕像、繪本為主,並不包括藏地、滇密佛教的觀音法相。雖然密教文物浩瀚,其憤怒相觀音或流傳於雲南一帶少數民族的「觀音老爹」有相當引人注目的故事題材與化像,但本展以漢傳佛教發展脈絡為本,並接引到台灣觀音信仰及民俗化、本土化的討論,是為本展的特色;有關藏傳佛教的觀音展則留待來日再規劃盛大展出。
觀音特展專輯特別邀請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了意法師撰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行持」一文,深入闡明觀音不捨眾生的大悲願精神,並介紹靈鷲山道場開山住持、本館創辦人 心道師父的觀音法門行持。陳清香教授極關心宗博館的觀音展籌辦,於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諮詢,並特別惠賜「2009台灣觀音年的壓軸戲-宗博觀音展」專文,詳細介紹觀音造像藝術及所有的展示文物。另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呂理政館長、八畝園美術館莊明憲董事長、收藏家莊芳榮教授、吳文成先生,概然允諾協辦本特展並提供珍貴的觀音藏品給我們展出,謹代表宗博館對以上諸位菩薩大德的幫贊,滿心歡喜的領受、敬表謝意。
期望觀眾、讀者從此認識觀音菩薩的法相無邊,透過觀音造像散發的神聖與美,帶來心靈深處的感動,這是觀音信仰與造像,歷經千年歲月,仍常在不滅的殊勝靈感,我們相信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的德行將持續於未來世。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