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結合藝術 宗博館道教展開展
摘自新頭殼newtalk 2013.05.02
陳冠廷/新北報導
李豐楙教授為來賓介紹道壇上所見最長的法物「雲路」,就像現代社會的紅地毯。

為了將神聖與世俗兼備的道教藝術,與宗教文化的多元風貌呈現大眾眼前,世界宗教博物館特別與道教學術界的研究泰斗李豐楙合作,從昨(1)日起在6樓第一特展室推出「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讓觀眾像欣賞百科全書般一一品味道教文化中多元豐富的教派特色、藝術風格、地區風俗,享受一場道教文化的藝術饗宴。

世界宗教博物館更破天荒在開展時,舉行宗教祈福的活動,由宜蘭廣遠壇主持莊玉麟執行道教祈福的儀式,中國嗣漢張天師府道教會張意將天師現場篆符(畫鎮宅符),分送福運給現場近300位來賓;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了意法師表示,世界宗教博物館是1個使各宗教藝術、思想、文化都能對等交流的平台,希望藉由本特展讓更多人了解道教文化的意涵,尤其中華傳統的儒、道、釋的文化精髓,可以對現代人有許多啟發,其中之一就是「靜」,心靜了,人生就會大不同。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的李豐楙,特別感謝以鄭燦山教授為首的門生團隊合力策展,也期盼透過特展能拋磚引玉,開創出以東方宗教為主的宗教學理論;策展人鄭燦山說,「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的2大特色,其1是展品皆為私人收藏,有別於其他的展覽多是館方收藏或合作借展,其2是展品全數為民間道長、法師於科儀、建醮等現場使用,不僅是神聖的儀式用物,也是極具庶民色彩的宗教生活品。

鄭燦山指出,李豐楙不僅是第1位上過刀梯,取得道士資格的教授,更致力於台灣道教研究的推動,貢獻卓著,亦對道教文物的蒐藏不遺餘力且數量可觀;展出的154件文物,多蒐集自大陸江南地區的民間道教道壇及法壇,皆是早年道士、法師實際演法之用,壇場所用即為聖物,若非中國大陸遭逢文革劇變,此類文物少有流出者,畢竟道士所用的道壇法器都是世代相傳,師徒相授的珍寶,平常極其罕見,彌足珍貴。

鄭燦山表示,本特展中的神像畫,以道壇神像軸為大宗,其次是道壇科儀桌上使用的神牌,再者民間家庭或家族使用的神像畫,也是本次展覽之另一特色;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將讓觀眾體驗獨特的藝術美感,並深入淺出地探尋道、法二門的發展脈絡,以及信仰與儀式的核心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