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蛇神的型態
摘自宗博季刊85期 2013.01
印度教至高無上的真實,也是構成萬物的基礎,稱之為「梵」。最初並沒有形象,後來則被表現於不同的印度神祇身上。印度古代文化中的神話圍繞許多不同主題,神祇不計其數,以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濕婆(Shiva)為主,其配偶也是相當重要的女神。印度神話裡,蛇神也是諸神之一,受到人們廣泛的祭拜,各地有不少蛇神廟,特定地區也會舉行相關慶典與祭拜儀式。一般神廟入口也會雕塑蛇神像,如同祂守護大地一樣,也守護著神廟。印度人崇拜蛇,也喜好耍蛇,至今仍存有許多技藝高超的耍蛇高人、馴蛇世家。

那伽,梵語意義即為「大蛇」,在印度教與佛教傳統裡是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存在,擬人化後則是強壯、英俊的年輕男子。蛇類有著不尋常的外觀和行走方式,加上攻擊毒性與蛻皮的特性,形成讓人有些懼怕,卻帶有神祕魅力的象徵意象。那伽在印度宗教中象徵著長壽、生殖和財富,居住在地下的宮殿之中,宮殿用多種閃耀寶石裝飾,富麗堂皇。梵天創造世界後,大地動搖不已,便命令蛇神在地下支撐大地使世界平穩。那伽也被視為是河流、湖泊、海洋、泉水的守護神,能夠造雨也會帶來災難。

印度傳統裡不少著名的蛇神,首先是眼鏡蛇形象的婆蘇吉(Vasuki),祂是宇宙最底部的統治者也稱為蛇王(Nagaraja),相傳眾天神與阿修羅為得到不死甘露,聯合攪動宇宙之海(乳海)時,就是用婆蘇吉做為絞繩,其次則是印度傳統原始的蛇神崇拜。而在毗濕奴的石雕中,常出現七頭的眼鏡蛇伸展在毗濕奴的上方為其遮蔽,如同護衛一般。宗博館的印度教展區,正呈現出不同的蛇神樣態,尤其是三曲折姿的蛇神石雕,這些西元十世紀的藝術作品,將蛇神的擬人形象,表露無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蛇神的型態吧!

濕奴的宇宙形象-Cosmic Form of Vishnu
毗濕奴的宇宙形象-Cosmic Form of Vishnu


材質:紙
年代:西元十八世紀
尺寸:68.3x56.4x1.6cm
文物說明:宇宙保護神毗濕奴站在七頭蛇的身上,十隻手臂分持不同的象徵信物,七頭蛇下面的烏龜則是毗濕奴的第二化身,蛇的左右兩側各有四頭象。毗濕奴身上佈滿各種不同的神祇、統治者和朝臣、印度教神祇和教士。

神-Nāga Snake God
蛇神-Nāga Snake God

 

材質:砂岩
年代:西元十世紀
尺寸:39.5x114x26cm
文物說明:蛇神是水神,守護地下的珍寶,蛇神也是很優秀的詩人。擬人化之後的形象是年輕男子,背後的斗蓬是由一條七頭眼鏡蛇所形成。蛇神面貌俊秀,頭戴寶冠,戴著項鍊和耳環;左臂已殘、右手亦失;雙腿自大腿以下部份已殘失。

 

 

濕奴-Vishnu
毗濕奴-Vishnu

 

材質:黃銅
年代:西元二十世紀
尺寸:33x43.3x23.1cm
文物說明:四臂的宇宙保護之神毗濕奴,分持象徵生命起源的海螺,象徵季節及時間循環的法輪,也象徵知識的權杖。蓮花與蛇王組成毗濕奴的座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