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之光-海地與巫毒信仰特展
摘自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2015.04.10 文/黃丞萱

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海地,由於開發歷史的變遷,島上居民除了原有的印地安人、來自西班牙的殖民者、戰後割據的法國政府管理,直到在黑人領袖指揮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擺脫殖民政府的獨立國家。在海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各色人種的民族融合,在海地文化擔任重要角色的巫毒教,也成了海地引人矚目的特色之一。

對故土的思念 成異鄉的依靠

追溯海地的巫毒教源流,自1502年西班牙正式佔領後,為了替代當地大批被流行病天花消滅的印地安原住民,西班牙人自西非引進大量的黑奴,而西非的巫毒教也因此隨之飄洋過海,在海地生根。遠自非洲渡海而來的這群黑奴,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將他們擄掠至異鄉的西班牙人,或是後來藉由戰爭勝利而接管的法國人,黑奴的生命全憑主人的指揮操控,身如陷桎梏的悲苦生活,與對故土和先祖的思念,只能仰賴巫毒教中的祈福儀式,表達對神靈祈求改善命運與接引先祖眷顧的渴望。然而,為了控管奴隸們的思想、避免他們私下凝聚力量,在信奉天主教為主的西班牙與法國奴主家中,巫毒教一度受到奴主們的禁止與打壓,黑奴們無法自由地崇拜自己原鄉的眾神。為了逃過責罰,避免這最後的心靈依靠也被摧毀,巫毒教在海地藉著融入天主教部分元素的掩蓋,成為有別於西非原始巫毒教的獨有文化。

宗教鼓舞起義 無懼爭取獨立

巫毒教伴隨著海地的黑奴咬牙撐過數百年的苦難,也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心靈支柱,在最歡喜愉悅與最苦痛難當的時刻,都少不了巫毒教的存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震動法國本土與海外殖民地的社會,長年受到壓迫的海地黑奴也醞釀起反抗殖民者、爭取獨立的意識,同時日復一日地壯大著。1791年8月,在黑人領袖的帶領下,海地的黑奴們以擊鼓為訊號,紛紛起義;傳說起義前,曾請巫毒教祭司先舉行祈福儀式,以宗教力量賜予起義軍們至高無上的勇氣,讓他們能毫無畏懼迎向欺壓自己的奴主,爭取生活自主的權利。這場追求自由平等的戰役直到1804年,起義軍攻佔海地重要據點太子港,宣布獨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黑人主導的共和國。漫長紛亂的起義戰爭期間,巫毒教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海地獨立後,巫毒教脫離遮掩躲藏,躍升與一向主導當地信仰的天主教同為海地的大眾信仰。

多元神靈信仰 音樂舞蹈為祭

海地巫毒教屬於多神信仰,在原始巫毒教的架構中,有世間萬物唯一的神明,但一般凡人無法直接與這位至高無上的神明接觸,必須透過掌管不同事務的神靈,依照所求如財富、健康、愛情等,向對應的神靈獻上祭品,祈求神靈代為傳達,完成自己的願望。不同的神靈擁有其專有的圖騰、色彩等獨立元素,加上受到殖民統治時天主教的影響,使海地的巫毒教文化更加多元。在巫毒教儀式進行時,除了祭品,音樂與舞蹈也是取悅神靈的方式,尤其是鼓樂的伴奏,更超越宗教的元素,影響海地音樂至深。

海地與台灣無論在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與宗教信仰文化上,皆十分相近。世界宗教博物館與海地共和國大使館合作策劃,於2015年4月1日起,於世界宗教博物館第一特展室展出「神靈之光——海地與巫毒信仰特展」,透過巫毒教的文物與海地的介紹,讓異地的多元信仰,再次重洋渡海,於此找到共鳴與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