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8期

26 除了史學考察、宗教演進,大足石刻的造像 藝術也是世人矚目的焦點之一,大足石刻發現者 楊家駱的學生、同時長年研究佛像藝術史的中國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清香,先介紹佛像雕刻從 印度至中土的風格演變,繼之聚焦大足石刻的造 像與此次宗博特展中的展示文物,講述大足石刻 的創建與石刻風格特色。 佛教造像的地區流變 佛教創立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恆河流域, 佛教造像卻直到西元一世紀才在印度河流域出 現,其造像面容也隨著出現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例如貴霜王朝曾是印度史上輝煌著名的朝代,其 君主迦膩色伽王在位時,由於當時位於印度河上 游犍陀羅地方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加上迦膩色 伽王信奉佛教,在這兩種因素影響下,位於犍陀 大足石刻學術論壇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清香專題演講 採訪記錄/黃丞萱 羅地方的佛教造像,揉和了印度與希臘人的形 象;而位在恆河下游秣菟羅地方的佛教造像,則 近似印度亞利安人。根據佛教經典《大智度論》 記載「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表現在 造像上,較具體者,為頂上肉髻、項有圓光、眉 間白毫、臉頰圓滿如獅子特徵,無論在犍陀羅或 是秣菟羅地區的佛教造像,都能看到這些特徵, 但隨著地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印度文化黃 金時期笈多王朝的阿旃陀石窟造像,其沿河岸鑿 刻出三十一個石窟的佛教造像,與沿著崖壁鑿刻 的大足石刻寶頂山地區雷同,甚至阿旃陀第一窟 中所見到的涅槃相與大足地區所見到的石刻造像 也極為相似。從鹿野苑博物館所展示的「初轉法 輪像」,其佛像象徵「戒」的垂眼內省、呈現等 腰三角形、不易推倒的「定」、項有圓光、頂上 肉髻與眉心白毫象徵「慧」,將佛教經典教義體 現於佛教造型上,由此可見,無論在哪個朝代、 特展回顧之二 大足石刻學術論壇 大足石窟雕像所反映的時代風格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