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8期

3 大眾對博物館的看法,一般認為是個保存與展 示歷史文物、藝術精品、生物標本與科技模型的地 方,博物館是個呈現文物的歷史價值、美學價值與 科技價值的場所。是的,這是博物館的特質。不過, 價值的標準是怎麼定的呢?誰去定價值的指標呢? 二十世紀的民主鐘聲敲響了社會的每個角落, 二十一世紀文化平權的運動更彌漫各地。國際博物 館界近十幾年來也熱烈討論博物館的詮釋方式與社 會服務的工作面向,應該如何使博物館創造更大的 社會價值。 今天博物館的角色更走向多元化,詮釋歷史要 多面向的客觀價值、導引觀眾欣賞藝術品之餘並走 向美感自覺、介紹自然科學知識後引發觀眾走向環 宇同體珍惜與互助互愛。在博物館中傳達的訊息與 感覺,使觀眾要知彼而知已。 所以,民眾參觀博物館並不是只看研究員研究 出來的學術成就。而是,博物館在研發專題特展時, 同時要設計安排觀眾參與的過程與組織大眾的各種 想法。博物館的策展人員在規劃的過程中,就需要 與民眾一同交流,表達出眾人的心聲或激發參與民 眾表達內心的感覺。 比如,這次本館舉辦「流轉 ‧ 再生 - 國際紙 雕藝術展」,策展人呂嘉萍老師在展出期間,現場 舉辦了一場持續 2 週與觀眾共同完成進度的作品「羽 化」,她設計了多次的流程,與觀眾一同做紙漿、 塑編蝴蝶骨架、糊紙製蝶 117 隻、最後現場裝置「羽 化」,前後與 200 多人次的現場觀眾共同完成這件 作品,象徵為 117 位台南震災的受難者祈禱。我們 希望觀眾到了宗博不僅是看,還能動手、有五感體 驗,帶着心靈深處的一些感覺回去。 就歷史文化的專題展策而言,展覽的目標要建 構多元族群的思想交流,減低人類因文化差異所帶 來的誤解、衝擊、競爭及失落等反應,以謀求社會 和諧。 文化差異性往往由於宗教信仰、族群意識、 語言隔閡、政治立場、社會階級、性別、民族主義、 年齡代溝、人文修養、美感認知、教育程度與經濟 能力等之不同而產生。當博物館詮釋一個文化與歷 史性的專題時,除了依據文獻史料之外,更需要增 加與各族群的對話,瞭解立場差異與觀點的形成之 後,再去組織闡述的故事與內容。所以,如何與專 家、各類民眾一同建構展覽的內容,這是很重要的 策展流程。 博物館由教化作用走向學習作用,如今更走向 互動參與、合作與認同建構。博物館的營運需要跟 著社會 腳 步轉變,經營者需要瞭解社會的脈動,更 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與社會服務熱忱。對博物館的 功能與措施我們需要持續的反思與改進,這是一項 挑戰性的專業。同時要讓大眾知道,除了參觀還有 參與的機會。 館長分享 博物館之門 大家一起來 博物館說故事 文/館長 陳國寧 創辦人的話 心之道 心道禪師左和印度古儒吉大師右都是愛與和平的推動者 多元共生 療癒地球 文/創辦人 心道禪師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