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7期

10 衣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 的過度風格。宋代造像典雅清麗, 寧靜秀美。形體上美而不妖,麗而 不嬌,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 比例勻稱,穿戴豔麗,顯現出一 種高雅聖潔的陰柔之美;展示了 晚唐至兩宋時期中國民間佛教信 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和變化, 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 寶頂山石窟位於城區東面 12 公里的寶頂鎮,開創於南宋淳熙至 淳佑年間(西元 1174 — 1252 年), 由高僧趙智鳳承持唐末川西柳本 尊教派,以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為宗旨,盡畢生之力,清苦七十 餘年主持營建而成的我國罕見的 一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場。造像依 崖而建,巨龕相連,既追求形式 美,又注重內容的準確表達。人 物洋洋近萬尊,喜怒皆有生氣; 題材無一雷同,幾乎將一代大教 收羅畢盡。涵蓋社會思想博大,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 理、理學的心性融為一體,博采 兼收,具有極大的社會鑒戒作用, 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南山石窟位於城區南面 2 公 里的南山之巔,開鑿於南宋紹興 年間(西元 1131 年— 1162 年), 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神仙 體系完備的宋代道教造像區。如 三清古洞以道教最高神「玉清、 上清、太清」為主,配刻「四御」 及聖母、王母等群神,生動地反 映了宋代道教神仙系統的演變過 程,是研究中國道教史的珍貴實 物史料。 石門山石窟位於城區東面 20 公里的石馬鎮,因大石夾峙如門 而得名。石窟始鑿於北宋紹聖至 南宋紹興年間(西元 1094 — 1162 年),其造像精美,內容豐富, 題材多變,或仙或釋或諸鬼神, 千百變見,是大足石刻中最早的、 典型的佛道合一區,為研究我國 宋代佛道合一的思想史、哲學史 以及人們的民俗信仰等方面,提 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石篆山石窟位於城區西南 20 公里的三驅鎮,因其山石布列形 如篆字得名。石窟始鑿于北宋元 豐至紹聖年間(西元 1078 — 1098 年),此後歷代有所增補;造像 集中於子母殿和千佛崖兩處,其 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容豐富, 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孔子、 釋迦、老子「三聖」一區,不僅是 大足石刻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區, 也是我國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區, 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北山、寶頂山、南山、石 門山、石篆山」石窟為代表大足石 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巔峰之 作,以其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 世俗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 獨樹一幟,把石窟藝術推到了空 前的境地。 1999 年 12 月,大足石 刻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MWR Arts 北山石窟局部:北山石窟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于唐景福元年( 892 年) 首先開鑿,後經二百五十多年建成。 特展報導之一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