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2期

展.開 Museum Under the Microscope 5 自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起,世界宗教博物館 將於七樓世展大廳展出三尊北朝造像, 分別為佛三尊像、觀世音菩薩立像,以及造像 碑 。 佛教自東漢末年自西域地區傳入之後,在五 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得到快速的發展。考究其 原因,主要可分作兩方面:一是佛教經典中宣揚 現世為末法,將來會有未來佛出現拯救世人 ( 彌 勒下生 ) 的內容,對當時身處戰亂之世的平民而 言非常有吸引力;二是當時的統治者亦信仰推 崇,保護僧侶、興建佛寺、獎勵譯經工作,加速 佛教的推廣。雖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過兩次法 難 (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 ,但整體而論,當時 的朝廷多支持佛教發展,使這一蓬勃的狀態一直 延續到唐代。 由於佛教的發展,加上當時所翻譯的佛教 經典宣揚造佛像的功德,使興造的佛像數量極 大,如法琳所著《辯正論》的記載,北朝刻造了 一百五十八萬八千九百四十多尊造像。中國今日 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 窟、麥積山石窟,都是在這段時間開始建造。 宗博館此次展出典藏之三尊佛造像與石 碑,均為北朝佛教藝術的典型風格。佛教造像藝 術自印度經過中亞地區傳入中國,早期較多中 亞、印度地區的風格,後來在面孔、衣衫、瓔珞 裝飾上均逐漸漢化,呈現出中西融合的特色。今 逐一加以介紹: 一、佛三尊像 佛三尊像後面有一個巨大的 向上收尖的背屏,在北朝的造像形象上相當常 見。三尊像中尊佛像身型清瘦,右手施無畏 印,左手施與願印,身穿中國式的褒衣博帶。 佛像兩旁為脅侍菩薩,站在由龍所吐出的蓮花 上,身上圍繞飄帶。背屏刻畫有三尊像的背 光。背光分作兩層,裡層是正面的蓮花,外層 是唐草紋,背屏其他的空間則畫有火焰紋飾。 背屏上部有六位天人,左右對稱排列,最上面 的兩尊天人捧著一單層寶塔。三尊像仍保留部 分彩繪顏料,佛尊像面部、手腳等露出的身體 北朝法相擷珍-宗博館三尊北朝造像新登場 部份仍有金箔或金漆殘留。 二、觀世音菩薩立像 菩薩立像臉部圓潤, 身型略微扁圓,裝飾細緻、衣衫緊貼身軀,為北 齊風格。菩薩頭戴寶冠,上為波浪狀花綵,正面 與左右兩側均有小佛坐像,由於在佛經中有提到 觀世音菩薩冠上有阿彌陀佛之化佛像,可推測此 像為觀世音菩薩。菩薩身軀垂飄帶,披掛瓔珞, 左手握住飄帶與瓔珞,右手殘缺。 三、造像碑 北朝佛教盛行造像碑的累積功 德、消災解厄,由供養人出錢立碑,上面刻有 佛、菩薩、天人、供養人等造像,以及時間、供 養人姓名、發願文等內容,反映當時人們的信仰 情形。此造像碑即刻有造像、供養發願文,唯因 石材特性,文字多模糊不清。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