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華嚴 - 北京首都博物館佛教文物珍藏展

佛教藝術年表
漢傳佛教造像藏傳佛教造像

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後,佛教造像藝術也隨之傳來,並一直伴隨著佛教的發展而發展。在千百年歷史上,漢傳佛教造像不斷吸收、融合我國傳統文化,以迎合中國民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情趣,並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具有鮮明漢文化特色的新的藝術形式,成為我國佛教漢化最為生動形象的藝術體現。

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元265年-西元581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印度佛像藝術向中華文化嬗變的重要時期。在當時南北不同文化的影響下,佛像藝術表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格特點:南方佛像溫和清麗,北方佛像沉靜雄壯;至北魏孝文帝推行漢法後,南北佛像面貌趨於統一,褒衣博帶、秀骨清相成為南北方共同遵循的主流風格。

隋唐時期(西元581年-西元907年)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民族強盛,佛像藝術也因此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僧俗藝匠們以高超的表現技法,融入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對佛教的深刻理解,創造出高度理想化的新型模式。佛像造型端莊,體態豐滿,形象生動,裝飾華麗,實現了印度藝術與中國文化藝術的完美融合,是隋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佛教全面興盛的真實寫照。

宋遼金元時期(西元960年-西元1368年)

唐代以後,在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佛像藝術開始趨向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和外在性格特徵的寫實風格。宋代首開寫實之風,同時期的遼、金積極仿效,其後的元朝亦承其遺風,共同創作了大量清新自然、生動傳神的藝術傑作。雖然北方民族審美觀念與藏傳佛教藝術分別對遼金和元朝的佛像藝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總體上並未改變寫實作為這一時期佛像藝術主流風格的趨勢。

明清時期 (西元1368年-西元1911年)

明清時期,佛像藝術表現出明顯的衰退跡象,造像體態豐臃,裝飾繁褥,姿勢呆板,題材單一,整體風格趨於世俗化與程式化,雖然仍能給人以雍容華貴、端莊慈祥之感,但普遍流於淺顯與媚俗,缺乏內在精神力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與佛教發展水準普遍下滑的真實面貌。所幸的是,一些民間造像注重表現民間百姓的喜怒哀樂,富於生活情趣,尚能體現出一定的生機與活力。

智慧華嚴 - 北京首都博物館佛教文物珍藏展
展覽緣起 佛教藝術年表 漢傳彿教 藏傳彿教 新聞報導
世界宗教博物館十週年
English
四臂觀音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