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藝術
法海寺壁畫採用重彩設色與高難度的瀝粉堆金技法,複雜而精細的工筆,使其精美絕倫,氣韻生動。佛眾菩薩、二十諸天、服飾、動植物、山水祥雲等各種主題,各有其敘事內容與工藝,本區以科學式的解構為概念,轉化複雜的內容主題,以圖文與相關物件聯想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壁畫中的美學與信仰精神。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呈自在坐姿,頭戴寶冠,冠內有化佛,代表觀音與阿彌陀佛的傳承關係與度人志業;身上披掛瓔珞,自頭冠到身軀均蓋上一層薄紗。背光之外的四個角落,分別為韋馱護法神、坐騎金犼、善財童子與白鸚鵡。

畫師為了製造出臉部、手臂等的立體效果,以淡赭色和硃磦沿身體輪廓,層層渲染出肌膚柔嫩的質感。觀音外層的綠裙邊緣以繁密的花紋裝飾,內層紅裙則以金粉描繪出細緻的花團紋飾。披在身上的白紗以極細的勾線描繪,絲絲分明,呈現薄如蟬翼的質感;膝下的裙擺衣折變化豐富的線條表現,彷彿衣服飾帶受到風的吹拂而微微飄動。

普賢菩薩

菩薩呈自在坐像,頭戴寶冠,寶冠中有一摩尼寶珠,右手持一蓮花,蓮花上有經書一冊,寓意弘法眾生,成其智慧精進。左下方有一六牙白象,為普賢菩薩坐騎,白象旁為馴象人;右下方則為一信士。普賢為梵文Samantabhadra的譯文,象徵理德與行德。

文殊菩薩

菩薩成自在坐像,頭戴寶冠,寶冠中為一字咒之梵文,左手持一如意,左手臂靠在膝上。右下方為一頭獅子,為文殊菩薩坐騎,獅子旁站立一位馭者,為武將扮相,左下方為一柱杖老者。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為梵文Mañjuśrī的音譯,又譯為妙吉祥菩薩,象徵智德與正德。

梵天禮佛護法圖
二十諸天是指二十位禮佛護法的隊伍,以帝釋天、梵天為首,分列於大殿後方兩側牆面,諸路天神鬼眾,三五成組,相互呼應,合稱:「帝釋天梵天禮佛護法圖」,是法海寺壁畫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富麗堂皇的皇室風格,帝王、后妃、將軍無不繁複裝飾,瀝金描金,亦賦予每位天神鮮明的個性與氣質處。

釋梵天部的題材在唐、五代時廣為流行,宋元以後,更加入不少道教神祇,但法海寺壁畫卻仍維持著早期唐代粉本的佛教諸天形象與構圖佈局,相當難得。東壁以梵天為首,由西向東,依序為梵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利支天、堅牢地神、韋馱天、裟羯羅龍王,天神、部屬共十九位。西壁以帝釋天為首,由東向西,依序為帝釋天、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菩提樹天、辯才天、月天、鬼子母、散脂大將、密跡金剛、閻摩羅王,天神、部屬共十七位。兩壁人物相對,主次聚散巧妙,富有節奏感,列隊行進,朝禮諸佛菩薩。

東壁佛眾赴會圖
東西二壁赴會圖,整體視之,為八大菩薩、十方佛、十二圓覺菩薩的組合,屬漢傳佛教諸經會通的特殊融合模式。該壁畫繪製這些諸佛菩薩,傳達著一種十方諸佛與諸位十地菩薩雲集赴會場景,象徵著圓滿法界的自在場景,也蘊含著當時佛教儀軌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雲集的思想,在有限的繪畫空間中以少數諸佛菩薩,呈現眾多菩薩雲集的造像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