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信仰之島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為什麼我們需要宗教地景研究?

台灣,是一座名符其實的「信仰之島」,據行政院統計,全台有將近三萬個宗教場所供信徒膜拜與聚會,包含宮廟、佛寺、教會、家庭式法壇等,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個信仰的聚點,遠遠多於便利商店的密度。這不但是台灣文化多元交融的表現,也是台灣作為「移民之島」的象徵。

本次宗教地景調查的範圍——新莊地區亦是如此,自17世紀末各個族群紛紛移民至此墾殖開拓,從原先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凱達格蘭族中的大社——武朥灣Pulauan社分佈所在,經歷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此地設置長老評議會,再到鄭氏東寧王國帶入中國式的土官制度。及至清國統治時期,官方既持續引入在清國西南地區推行漢化政策,推行置土官、設通事等措施,也以護番保產的政策試圖保護原住民族,維持文化與政治權力的平衡,直到新莊平原遍佈來自閩、粵兩省的潮州系、汀州系、泉州系移民的墾號與商業據點,移民之中既有河洛人也有客家人,武朥灣Pulauan社的原住民族文化從此逐漸消失,融入移民團體的文化中,進而改漢名、受漢化教育,按《淡水廳志》所載,至清國同治初年「諳番語者,十不過二三爾」。

從宗教地景其實就可以看到新莊地區文化面貌的變遷過程,來自中國的移民團體紛紛融入自身的信仰,諸多宗教場所的分佈就等同於各族群的勢力範圍,甚至比如臨大漢溪的潮江寺最初是泉州移民於泉漳械鬥後修築以防備對岸漳州移民的瞭望台。如此複雜的歷史為新莊帶來的多層次的文化景觀,移民族群帶著自身的信仰深耕新莊,長久以來的文化涵化促使宗教地景彼此之間相互交融,呈現多元文化融會的狀態,可說是北台灣地景研究的重要區域,深具研究價值。在本次調查中,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將新莊地區數個宗教地景在歷史與地理上的變化,結合人文理論與地理資訊工具——台灣宗教地理資訊系統(GISRL),透過這種人文與科學並行的研究方法,從新的角度發現當代台灣宗教地景,深挖台灣自國際競逐時期即因各個強勢文化與本土各族群文化之間涵化所造就的地景面貌,考掘我們特殊的歷史環境所造就的特殊文化現象。

據行政院統計,全台有將近三萬個宗教場所,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個信仰的聚點,遠多於便利商店的密度,稠密的信仰場所分佈可說是台灣作為「信仰之島」的證據。

就台灣史而言,宗教場所除了是信仰中心,甚至也是地方基層的政治中心,各族群/團體以宗教場所為中心構築凝聚力,向周邊漸次開墾、建設家園,新莊地區也不例外,僅老街就有數個移民團體興建的廟宇,甚至有些原先也有軍事上的用途,如泉漳械鬥後為防備對岸漳州人而興建的潮江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