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供奉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印度教

印度教在台灣

印度教約於1960至70年代傳至台灣, 最早可能是由往來於東南亞、香港、台灣的印度商人傳入。此外,印度科學家或專業人士、大學社團、印度靈性修養類出版品以及印度僧侶也是傳入途徑。雖然台灣民眾信仰印度教者不多,但仍有不少印度教相關的組織在台灣發展,如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國際賽巴巴組織、阿南達瑪迦組織、超覺靜坐組織等。各支派均受其海外總部指導,相當尊崇創立者。在台灣的傳播推廣,多以生活文化、身心靈修養與社會服務為主要訴求, 課程以瑜珈、靈性、養生、素食、靜坐、 慈善為主,且均有出版品,教徒多經由教友介紹入會。

印度教-祭壇

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ISKCON)是由帕布帕德(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於1966年在紐約創辦的國際公益組織,主神「奎師那」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以《薄伽梵歌》為主要經典。協會在全球廣設瑜伽文化交流中心、農莊、醫院和學校, 以多元化的方式把奉愛瑜伽純樸、自然、快樂和充滿知識的古印度瑜伽生活文化介紹給世人,唱誦、素食、冥想與身心靈的淨化是推廣主軸。台灣分支機構於1998年成立,現址在台北市。

祭壇供品種類繁多,例如食物、糖果、水果、鮮花、清水、樹葉、錢幣以及燈火、薰香等都很常見,有時也能以簡單的淨水與鮮花敬神。而音樂、聖歌和讚美神的旋律也是一種供奉,演奏者、歌唱者與聽眾藉此了解神,是不可或缺的神祕傳統。常用的樂器如雙面鼓、鐃鈸、小號、小風琴與維那琴等弦樂器。不同的供品代表不同物質元素的純粹形態,以及相應的感官元素(聲音、形體、觸覺、味覺、嗅覺 /土、水、火、空氣、乙太)。

 

聖壇器物

 

數千年來,祭祀儀式一直是印度宗教傳統的中心。印度教徒會有各自崇拜的神,而且認為神會以各種模樣降臨在人世間,如毗濕奴有各種化身,以羅摩(Rama)與黑天(Krishna)最為著名。在家和廟中的祭祀儀式,稱之為普迦(Puja),信徒吟唱詠讚詩歌,並將供品、食物獻給神像,如同是神的真實顯現。在寺廟中進行的「普迦」需經過精心安排,嚴格遵守程序,供獻款待之後,接著進行祈禱敬拜儀式─阿拉提(Arati)。

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是一印度神廟,以祭壇為中心,供奉至高的神以及上師、導師的圖像。

  1. 三主神
    賈噶那塔(Jagannath)是奎師那的化身,原是奧里薩邦的部落神靈,後傳播至印度各地,至今仍是東印度地區眾多神廟的主神,是印度教徒的主要朝聖地之一,每年6、7月在奧里薩邦普里(Puri)舉辦的壇車節(Ratha Yatra)慶典也是印度的重要節日。賈噶那塔常與兄弟巴拉戴瓦(Balabhadra)、姐妹蘇巴鐸(Subhadra)組合出現,以木頭為主要的造像材質。Jagannath 有黑皮膚、大圓眼,Balabhadra是淺膚色, 是農業之神,Subhadra橘黃膚色,則是摩耶女神的化身。
  2. 那羅希摩(Narasimha)
    那羅希摩(Narasimha)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半人半獅的形象,殺死危害人間的暴虐魔王。
  3. 五聖者當中的柴坦亞(Chaitnya)及尼提亞南達(Nityananda)的塑像。
  4. 五聖者(Panca-tattva)的圖像。西元15世紀, 毗濕奴教派相信奎師那再度降臨人間,化身五位凡人形象的聖者,教導人們如何敬拜奎師那。
  5. 使徒傳系-六位哥斯瓦米(Gosvami)
    六位哥斯瓦米(聖哲)是柴坦亞聖者親自啟迪的弟子,他們將柴坦亞所傳授的最高層次的瑜伽神秘知識系統化,並制定出了廣泛傳播的具體實施方法。
  6. 使徒傳系-靈性導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