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Previous Page  9 / 36 Next Page
Basic version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9 / 36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7

從古至今世人都希望能將經典透過臨摹、拓印等方式,讓美好的文物、

藝術品得以淵源流傳,博物館也就文化資產保存的領域,透過複製技術對於

藏品進行保存、教育、修復等研究工作,複製方式亦隨著館舍的用途皆大不

相同,而臨製的手法、材料也隨著時代推陳出新,乃至於今日在數位科技的

輔助之下,數位影像所能支援的解析度愈來愈精細,印刷複製技術日益精

良。然尚有一群珂羅版工藝技師遵循著古法,仍沿襲著過往手工方式進行底

片分色、修版、套印,以量少質精方式追求文物的擬真性。

珂羅版 (collotype) 起源於 19 世紀,屬於照相製版的一種,藉由在磨砂

玻璃平均塗佈感光明膠進而執行曝光,曬好的印版因印刷不會產生網點,

使得成品濃淡層次豐富細膩。雖然珂羅版發明於德國,但其逐層疊印印製方

式,能使中國水墨書畫類的作品表現更加突出,材料上可依據原件的適性從

宣紙、棉紙到絹布皆宜,使得複製件猶如分身般地格外擬真。

中國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東方,作為珂羅版複製技術的佼佼者,早

年憑藉著熱情遂而前往敦煌投入珂羅版技術研究,前後長達廿餘年,完成了

十五件的敦煌壁畫複製,隨著時間推移,莫高窟壁畫上的顏色僅會日漸斑剝

褪色,透過珂羅版複製技藝將當時的壁畫樣貌凍結,這是今日前往莫高窟

中都無法看見的景致,也讓文物保存在只能延緩傷害、品相不可逆的情況之

下,珂羅版複製為書畫保存嶄露出另一種可能性。

複製藏品除了得以使文物的時間凝結,亦能跳脫出空間的侷限,如清朝

乾隆皇帝珍藏於三希堂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因戰

亂自此分別臺灣、大陸兩地,而明朝提供太子學習的《明解增和千家詩》上、

下卷亦是相同情事,透過博物館展示,將這些分散多年的國寶重新合璧,使

我們得以想像當年乾隆皇帝欣賞字帖以及明朝太子朗讀詩書的情境。

展品呈現珂羅版文物複製工藝同時,本館特別親自前往北京東方寶笈

拍攝場景,搭配多媒體互動裝置,透過觀眾自己的觸控,猶如親臨探索北京

珂羅版工作室現場。另外本館連結臺灣在地的文化館舍,臺灣國家圖書館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震瀛自傳》、國父紀念館的國

父墨寶《天下為公》皆是彌足珍貴之複製館藏,亦與臺灣產業界拓拓藝術進

行館藏品道教《諸神圖》及印度教《羅摩衍那插畫》的複製合作,全程紀錄

複製過程,供觀眾得以一窺複製領域的撲朔迷離。

本展主視覺採用珂羅版製作工序,倒入曝光媒材明膠的意象,作為融入

書畫複製的源頭之一,為使展覽增添趣味,門票特別結合照相製版底片及明

信片的元素,讓觀眾得以欣賞完展覽將感想、心得寫於門票上面寄給自己或

親友作為紀念分享;另以經文折本形式製作展覽 DM,除了介紹展覽內容之

外,也能擁有一份精美的蒐藏品。複製的技法無關乎好壞,也都有自己的擁

護者,博物館秉持著尊重包容的角度,以客觀的方式將平版印刷、珂羅版製

作以及噴墨列印等方式展現在觀眾眼前,在欣賞這些「絕品的分身」同時,

除了瞭解複製的價值,也一併發現文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