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探秘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蓮花手菩薩

 
尺寸
16 x 39 x 7 cm
材質
鎏金銅
年代
14世紀

蓮花手菩薩是在藏傳佛教流傳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梵語名號為Avalokiteśvara,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在漢傳佛教,多以觀世音、觀自在等名號稱呼。在藏傳佛教,觀音像以多臂、多面的超能形象成為造像藝術的特色,如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四臂觀音等,也有單面雙臂的形象,猶如蓮花手菩薩。蓮花手菩薩的造像由來,描繪在《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中:「於蓮花上有觀自在菩薩。相好分明。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敷葉勢。是菩薩作是思惟。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法界不染煩惱。」蓮花象徵清淨不染及佛陀教法的純粹,導引著我們覺知而開悟。此尊十四世紀的蓮花手菩薩,左手持蓮花,綻放的蓮花與菩薩的臉龐向著同樣的方向,形成美感上流動的視覺引導。

菩薩高挺的鼻樑、方形的白毫、半開的杏眼、裝飾著大型耳飾的雙耳、嘴角微微上揚,顯現慈祥而面帶微笑的面容是尼泊爾地區造像的特有風格。右手朝下開掌形成開敷葉勢,稱為與願印,象徵以慈悲心施與、給予眾生所需、滿足所願的意思。身體的頭、腰、臀呈S形,即,猶如「一波三折」,稱為「三折姿」風格,造型優美,極富人性化的動感表現。菩薩身上裝飾的珍寶瓔珞,以及精緻的腰布衣著,整體顯現出華貴不凡的氣度。瓔珞傳統上為印度地區王公貴族所配戴的珠玉寶飾,散發著耀眼光芒,佛教常將發亮的瓔珞比喻為美好的功德,以及菩薩超凡的形象表現。以寶石裝點的腰布下方,圓形的紋飾表現了輕薄衣衫,衣衫上輕巧的小圓紋飾與腰布上深厚的線條,相互形成動態美感,為菩薩像增添了富貴豪華的氣質。

此造像頭戴三葉形寶冠,寶冠最上方端坐著化佛阿彌陀佛,化佛為其導師,表示蓮花手菩薩出自西方蓮花部,藏傳佛教有其嚴謹的修行位階及歷程,可比喻為學術領域不同科系的研究進階,稱為「部」,西方蓮花部的部主為阿彌陀佛,蓮花的不染不垢的清淨心為此部的重要精神。化佛下方有一張口的動物紋飾以及法輪,如車輪的「法輪」代表佛陀的教法常轉不停,而張口的動物象徵著守護。

此造像以微微上仰與微笑的菩薩臉龐、動態的身體姿態、華美的瓔珞,巧妙地表現出蓮花手菩薩的慈悲的造像特色,呈現了精湛的工藝技巧,歡迎您來世界宗教博物館一同鑑賞佛教造像的美與宗教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