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探秘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大威德金剛

 
尺寸
14.8 x 16 x 8 cm
材質
鎏金銅
年代
待考

大威德金剛又稱怖畏金剛,為文殊菩薩忿怒相的化身。忿怒相是藏傳佛教特有的造像表現,一般常見慈悲面容的菩薩稱為寂靜相,像這尊大威德金剛有著動物頭像或各種可怖面容的像就稱為忿怒相。在藏傳佛教,圖像或造像都是修行教化的重要傳達,並且以具象的方式呈現了人內在的心理經驗及情感,尤其是人所害怕、恐懼、抗拒、掙扎的修行中的內在經歷,也都以具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幫助修行者在修行路上能夠應對各種障礙。

大威德金剛梵名閻曼德迦(Yamataka),因其能降服代表死亡的閻魔天(Yama),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是以稱為大威德金剛。相傳閻魔天在成為死神之前是一位精進的修行者,但在修行中被一群水牛賊殺害,阻斷了修行之路,忿怒的閻魔天把水牛頭戴到被殺害的身體上,展開了殺戮與復仇,讓西藏當地籠罩在死亡的恐懼中。害怕的人民請求智慧的文殊菩薩相助,而文殊菩薩感知到閻魔天的強大怒火只能用更強大的威嚇力量才能降伏,所以化身為忿怒相讓閻魔天放下怒火皈依佛法,最後降伏的閻魔天成為了藏傳佛教重要的護法神。

大威德金剛以其獨特的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足形象著稱,表現出祂各方面的超凡成就,其中水牛面是為了降伏以水牛形象出現的閻魔,用來顯示更為強大鎮攝力。第二層忿怒面稱為羅煞面,有鎮伏諸魔之力。第三層為文殊菩薩之面。三十四臂是幫助修行者達到覺悟的種種方法。菩薩的中間兩臂環抱著女性,稱為佛母,在藏傳佛教中,修行猶如世間運行的道理,各種二元或陰與陽的規律運行平衡,才能讓萬物共存,而菩薩環抱佛母是把修行的慈悲與智慧的道理,以人格化的形象表現,呈現兩者的相互運行與緊密結合,表現出佛法修行的精神內涵,猶如金剛與佛母手上持有的鉞刀與嘎巴拉,也是象徵慈悲與智慧的修行之道。

金剛的十六足分踩各種阻礙成佛的生靈,代表修行路上需要克服的各種誘惑與障礙。另外從文物背後觀看,可以見到金剛身披象皮,象徵降伏愚痴,與踩踏生靈有著類似意涵。在造像的底部也可見到藏傳佛教造像中常見的封印之紋,十字金剛杵。藏傳佛教的忿怒尊的可怖相,以及環抱佛母的形象,與漢傳佛教的慈悲、寧靜的表現,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較容易讓觀看者產生誤解。造像藝術與藏傳佛教特有的教義相結合,表現出另一種引導修行者學習與精進的視覺傳達,是藏傳佛教重要的教義表現。

 

 

TOP